醫療快訊、李振麟
全球肥胖症治療市場競爭激烈,隨著市場規模已經逼近1,500億美元,「減重藥物」成為製藥產業最熱門的戰場。近期,紐約減重生技公司「Metsera」傳出被「諾和諾德Novo Nordisk」,「NVO」與「輝瑞Pfizer」相爭出價收購,報價區間高達70億至90億美元,標誌著減重藥併購戰正式進入白熱期。

Metsera 以每月一次皮下注射的 GLP-1 藥劑 (MET-097i) 打響名號,臨床中期試驗顯示高劑量組平均,可望減重達14.1%,且副作用較低,顯示與現行每週注射型藥物有明顯差異上的優勢。該公司另一產品(MET-233i)針對胰澱素Amylin開發,展現長效潛力。
自2021年起,減重藥市場在GLP-1類藥物帶動下持續擴張,其藥廠龍頭 「諾和諾德」與「禮來Eli Lilly」雙雄爭霸。隨著供應瓶頸、價格壓力以及新競爭品牌湧現,大型藥廠普遍採「內生成長+外部併購」雙軌策略,鎖定「長效」、口服化」與「腸胃耐受」性改善等機制,積極擴充代謝疾病產品。「
同時,全球衛生政策端開始介入。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 與泛美衛生組織PAHO正研議推動 GLP-1減重藥平價化,期望透過集中採購與成本工程,將 Wegovy的(semaglutide)以及 Mounjaro的(tirzepatide)療法導入中低收入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10億肥胖人口中,約七成位於中低收入國,若不介入,肥胖相關疾病的經濟成本至2030年恐達3兆美元。PAHO 目前正評估以其「聯合採購基金」機制集中下單,降低藥價並加速監管審批,以提升可適性。

亞洲市場方面,台灣「美時製藥」近期宣布與Adalvo簽訂授權協議,取得 Semaglutide 注射劑(Wegovy)與(Ozempic)於台灣、韓國、泰國、新加坡及越南等國獨家銷售權。此舉將使得「美時製藥」有機會在2027至2028年原廠專利到期後,率先推出。
美時總經理 Petar Vazharov 表示,公司將結合先前在韓國以(Qsymia) 打下的肥胖治療基礎,進一步鞏固亞洲減重市場領導地位,並致力提供高品質且可負擔的創新療法。
另一方面,台灣生技業者「康霈生技」亦不落人後。該公司在歐洲糖尿病年會(EASD)發表旗下 CBL-514 與 GLP-1R 聯合用藥的最新成果,顯示體重可減少50.5%,即使是停藥後三週仍維持減重效果,皮下與內臟脂肪分別減少182%與367%。
此聯合療法可望改善「復胖」問題,並展現與「瘦瘦針」共同的市場潛力。目前 CBL-514 已獲美國 FDA 核准,啟動全球首項「減少腹部皮下脂肪」三期臨床試驗,具有顯著差異化優勢。
另一方面,龍頭「諾和諾德」持續推進新藥布局。近期宣布「司美格魯」的(月太,Semaglutide)三倍劑量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患者72週內平均減重達19%,顯著優於現有2.4毫克版本。
儘管仍略低於「禮來」的Tirzepatide(22.5%)表現,但若新劑量能以具競爭力價格上市,將成為市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

此外,「諾和諾德」的新藥(Amycretin )也在早期臨床中取得突破,幫助患者平均減重超過24%,超越(Wegovy)的17%。該藥結合 GLP-1與胰澱素(Amylin)雙重作用機制,可望成為下一代肥胖治療主力。
該公司計劃將於2026年展開後期臨床試驗,以鞏固在全球肥胖治療領域的領先地位。
隨著大型藥廠加速併購與創新藥布局,減重藥產業正從「高價競逐」走向「普及可負擔」新階段。
未來市場關鍵將取決於「價格競爭力」、「供應穩定性」與「臨床差異化」,而亞洲與中低收入市場的開放,將成為全球肥胖治療新藍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