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昆凌博士、專欄作家
管理科學博士、英國愛丁堡商學院博士班研究員、政治經濟研究、佛學研究者嘉義縣政府縣政顧問、嘉義縣政府公害糾紛調解委員會委員暨危機處理專家、思姆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沛鑫包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銷總監、全國台灣耀活協會理事長、退休教授
在美國強化AI晶片禁令與關稅政策同時,中國也加速自主晶片布局,供應鏈儼然成為兩強競逐的戰場;然而夾在美中之間,經濟學者蔡昆凌博士認為:台灣政府與企業必須擺脫依附角色,強化科技自主與多邊戰略韌性,從被動製造轉化成科技樞紐才是該走的方向。

其實,我們可以觀察到美國對中國發動的關稅與晶片封鎖不只是一般貿易戰,而是一場圍繞AI技術霸權、全球供應鏈控制權的爭奪戰,特別是在半導體核心產業,成為美國當前壓制中國的主要目標!然而反觀台灣,台灣政府卻無意識到,他們似乎無法跟川普直接或是進行實質性的對話,確定關稅,豈不哀哉!
再從上月川普宣布,對台灣徵收20%對等關稅後,《華盛頓觀察家報》就指出:現在白宮已成為各國元首,尋求制定雙邊關係新框架的最能確定的地點;但台灣卻不得其門而入,美國亦顧慮到台美之間的雙邊談判,可能會引發中國的反彈與失去籌碼。

蔡昆凌博士指出:台灣因無法與總統接觸將導致重新談判關稅變得不確定甚至是犧牲品,相對各國,台灣的情況複雜,因為台灣無法與川普本,而這這是無法達成協議的關鍵問題,因為川普無法聽到台灣真正的聲音。
綜上,基於美國政府想對外國製造的半導體和電腦晶片徵收新一輪關稅的想法,以促進國內生產並提高關鍵零件製造的自給自足能力,而半導體和晶片目前仍是是台灣的兩大主要產品,美國是其最大的市場之一,所以無論台灣提出任何建議都無法達成肯定的關稅協議,亦即最終都會被川普拒絕。

在中國第三艘航母與長程導彈完成部署後,第一、第二島鏈已不是台灣的籌碼,根據統計,2022年,美國占全球半導體設計收入近50%,在半導體資本設備市場也占約38%,而美國掌握全球約60%的半導體IP市場。
台積電與三星雖是製造端龍頭,但上游工具與設備還是要仰賴美國企業,美國政府更計畫對未在美國本土設廠的晶片進口,加徵高達100%的關稅,由此可證,台灣在美國川普心中仍然只是一塊待啃的肥肉,作者一直強調台灣要以經濟體存在取代國家,可以節省大量外交、軍事費用,也因為如此,我們GNP多少永在這些根本沒有必要付出的代價,我們經濟實體機是實際存在,兩黨爭奪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真的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