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快訊、李振麟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近日表示,儘管全球經濟在多重衝擊下展現出一定韌性,避免了全面衰退的悲觀預期,但整體成長動能仍顯不足。她呼籲各國必須持續採取審慎政策,以因應潛藏的中期經濟風險。

格奧爾基耶娃指出,多數經濟體近期表現優於先前預期,但仍未達到應有水準。特別是在「高利率環境」、「地緣政治緊張」,以及「供應鏈重組」等結構性壓力影響下,IMF預測2025至2026年間全球經濟成長將出現放緩。
她警告,自由貿易體系正面臨嚴峻挑戰,雖未爆發全面報復性關稅戰,但「區域化趨勢」與「供應鏈重構」推升成本,抑制中期生產效率與潛在增長。
針對美國近期的關稅調升,格奧爾基耶娃表示,雖然目前企業透過「提前備貨」與「壓縮利潤」緩衝成本,但通膨壓力恐將隨時間推移逐步轉嫁終端市場。
她特別提醒,耐用品與日用品領域需密切觀察,一旦企業利潤緩衝用盡,服務類通膨可能再次升溫,對「貨幣政策」形成更大挑戰。

在利率政策方面,她指出美國當前經濟訊號呈現矛盾:一方面通膨下行動能減弱,另一方面經濟成長也略顯疲軟。聯準會(Fed)雖於9月降息一碼至4.00%-4.25%,但整體政策仍維持限制性立場。
未來是否進一步降息,將取決於「就業市場」與「物價走勢」,若關稅成本進一步反映,將可能左右聯準會決策。
除實體經濟外,IMF亦針對人工智慧(AI)在資本市場的過熱現象發出風險預警。IMF報告指出,AI相關「資產估值」飆升迅速,若企業未能以「實質獲利」與「現金流」支撐目前市值,極可能引發估值修正,進而衝擊全球股市、信用利差與新興市場資金流動。
報告指出,當前AI投資泡沫風險集中在三大脆弱環節:一是高度依賴長期增長假設,使估值對利率與折現率極為敏感;二是硬體資源、電力與資料取得受限,拖慢營收兌現;三是融資架構對單一需求敘事與高殘值假設依賴過重,恐加劇流動性壓力。

在金融穩定層面,IMF警告「價格-流動性螺旋」風險升高。若AI權值股出現修正,指數型產品與被動資金將同步調整部位,擴大市場賣壓,科技供應鏈相關的「高收益債」與「可轉債標的」將面臨首波衝擊。
IMF建議,各國應強化金融監管,並採三大措施降低風險:其一,將AI情境納入金融壓力測試;其二,提高AI相關授信與投資曝險透明度;其三,鼓勵企業公開披露算力、電力與資料成本結構,防止市場過度高估其未來獲利能力。
IMF也預告,下週在華盛頓登場的IMF/世界銀行年會,將聚焦四大議題:全球成長韌性的政策條件、關稅與供應鏈重組的外溢效應、高利率下新興市場的融資挑戰,以及如何透過政策協調應對不確定性升高的經濟環境。
格奧爾基耶娃強調,當前全球經濟處於「溫和放緩中的韌性」階段,但下行風險仍高,各國應以更高的政策靈活度與跨國協作來應對未來潛在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