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快訊 、李振麟
當前國際銅價再度飆升,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銅突破每公噸10,700美元,創下今年新高。然而,市場專家普遍警告,這波上漲主要受供應中斷與避險基金操作推動,而非市場消費需求回升所致,屬於短暫的「壞牛市」,後勢恐難長久維持高檔。

大宗商品市場的漲勢通常分為兩類:一是由強勁消費需求驅動的「良性牛市」,代表產業成長與實質消費力,價格能長期維持高位;二是因供應衝擊所帶動的「惡性牛市」,多為短期反應,缺乏持久基礎。目前的銅價漲勢,顯然屬於後者。
今年全球多座主要銅礦接連發生事故。5月,剛果民主共和國「卡莫阿卡庫拉」礦場因洪水停產;7月,智利「埃爾特尼恩特」礦場再度發生意外;9月,印尼「格拉斯伯格Grasberg」銅礦更因泥漿湧入地下隧道導致多名工人不幸罹難,礦場被迫全面停工。
該礦佔全球銅產量約4%,預估最快也要到2027年才能恢復至事故前水準,成為推動銅價飆升的最大導火線。
供應連環中斷使市場預期趨緊,進而推升銅價突破萬美元關卡。分析師指出,若供應遲遲無法恢復,未來六個月內銅價可能挑戰每公噸12,000美元,但高價位也勢必將壓抑市場消費需求。
這樣的漲勢並不意味牛市開啟,真正能支撐長期上漲的關鍵仍在消費需求端,尤其是中國市場。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銅消費國,約佔全球需求的一半,但目前房地產低迷、出口受挫,使得金屬銅使用量明顯下降。
上海現貨溢價從2020至2025年間平均每噸60.5美元,下滑至目前的約50美元,顯示終端需求疲弱。

展望未來,能源轉型被視為銅價的長期支撐力量。電動車、再生能源及電網升級將大幅推動銅需求,但這股效應預計要到2030年以後才會全面顯現。
短期內,若中國消費需求未明顯回升,銅價恐最終難以維持在高點。
同時,市場也關注巴拿馬Cobre銅礦的復工進展。該礦自2023年底因法律糾紛關閉,造成全球供應減少約1.5%。
目前巴拿馬新政府表態願重新商討復工事宜,若成功恢復生產,將有助於彌補部分供應缺口。此外,剛果民主共和國、智利及蒙古的新礦計畫也預計於2026年投入運作。
整體而言,儘管銅價創下歷史新高,但漲勢基礎並不穩固。市場應警惕短期的「供應衝擊型行情」。唯有全球製造業復甦、消費需求回升,特別是中國市場重新展現購買力,銅市才有可能迎來真正可持續的「良性牛市」。
換言之,沒有實質性的市場消費需求,就沒有完美有力的銅市。














